2020-12-22 11:07:30 責任編輯: 微米生物 0
將垃圾以最恰當的方式清除出城市,是城市的一個長久夢想。城市的歷史,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垃圾作斗爭的歷史。為此,城市的建造和空間部署,逐漸將垃圾的清除作為一個重要目標。垃圾的隱秘清除和運輸不僅決定了城市的縱深方向,它的配置規律也恰好說明了城市的結構。大體上,人們可以根據垃圾的在場,確定城市的中心和邊緣。我們可以說,在城市的中心地帶,垃圾最少;反過來,在城市的邊緣地帶,垃圾最多。如果我們認為地面上的垃圾主要是商品消耗后的剩余物,那么,還可以說——這一點有些吊詭——商品的飽滿地帶,垃圾最少;商品的匱乏地帶,垃圾最多。顯而易見,是商品及琳瑯滿目的櫥窗置身于城市的中心地帶,它們耀眼奪目,其光輝逼走了垃圾;反過來,在城市的邊緣地帶,垃圾猖獗,讓商品望而卻步。盡管商品是垃圾的前史,但是,在空間上,商品和垃圾相互排斥,水火不容。城市的結構就此出現了一種波紋形:最中心是商品的聚積地,最邊緣是垃圾的堆積地。從中心到邊緣,商品的配置呈現波浪般的散布狀態;反過來,垃圾則呈現遞增的積累狀態。城市總是要將商品往它的中心處聚集,而要把垃圾向它的邊緣處驅趕。就此,人們可以根據城市中的垃圾配置,來確定城市空間的等級和價格,甚至可以確定城市的界線。一個城市的延伸在什么地方終止?如果說,以前有一個高墻或者一個護城河將城市包圍起來,現在,則是一個隱隱約約的垃圾帶將城市包圍起來。垃圾在城內和城外之間拉起了一條繩索——城鄉結合地帶,垃圾積累到了一個高峰。在垃圾的一側,是城市;在垃圾的另外一側,是鄉村。
為什么將垃圾不斷地往城市的邊緣地帶驅趕?事實上,直到19世紀,垃圾總是在城市的中心聚集: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帶,垃圾越是興旺。如今,人們為什么要清除垃圾?是因為人們發現了垃圾的致命威脅。垃圾不僅讓人們不快,最重要的是,它是疾病的催化劑。這就是人們根據垃圾來安排城市結構的原因,“各個居民區及其濕度和方位的安排,作為一個整體的城市及其污水和下水系統的疏通,屠宰場和墓地位置的確定,人口的密度——所有這些都是居民死亡率和發病率的關鍵性因素”。這樣,城市除了設置一套整體的清除垃圾的機制之外,它還要提高人們的衛生意識,讓人們自覺和主動地清除垃圾。人們應該獲得一種有關衛生和垃圾的知識:垃圾之所以要清除,是因為它對健康和身體產生危害。垃圾是細菌和病毒的藏身之所。清除和拒絕垃圾,是現代醫學的一個律令,同時也是文明和教養的象征。對垃圾的排斥和拒絕,既是紀律的結果,也是教化的結果。人們已經發現,衛生是現代性的一個核心要素。衛生的程度,是衡量現代性的程度。就此,也可以說,城市的現代進程,就是一個觀念上和實踐中雙重地清除垃圾的進程。現代,意味著垃圾將一掃而空。
盡管我們看到城市越來越衛生了,越來越現代了,不過,令人絕望的是,垃圾是一個無法完全消除的東西,它像是城市身體上的一個無法治愈的傷口,是它最密切然而又是最討厭的永恒伴侶。城市和垃圾相依為命。不僅如此,垃圾會越來越多,垃圾呈現的是一個增長態勢:一方面,現代社會將商品轉化為垃圾的速度和頻率提高了;另一方面,現代社會正圍繞著商品而組織了一個永不落幕的競賽:商品層出不窮,更新換代,日新月異。商品的盛大堆積使得現代都市中的商場越來腫脹;而與此相應的是,城外的垃圾場會堆得越來越高,越來越觸目驚心,它的恢弘和現代商場遙相呼應。結果,它也會對這個商品競賽的世界報以幸災樂禍式的回眸一笑。